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感覺統合與音樂教育

從事幼兒音樂教育拾餘年以來,見過無數的幼童從零開始到勇敢步上舞台表現學習成果,當孩子坐在鋼琴上,敲下琴鍵的一刻,感動的不只是台下的觀眾,更有指導老師和家長的會心與安慰,殊不知這背後的酸甜苦辣,是老師、幼童、家長之間的長期三角關係培養出的學習默契。在掌聲中,曾經憂心的父母,含淚的眼神和老師交會,舞台上的琴聲,聲聲彈出我們累積多年的關愛和對未來學習之路的答案,每當想到孩子的一生因為音樂的學習因此而變得豐富和不同了,這種滿足感就是支持我在音樂教育上持續努力的動力所在了。

在一班接著一班的孩子進到音樂教室來時,天真的臉龐帶著笑唱出稚嫩的童音,有時並不是安份的處於教室之中,因為期待和老師及學習同伴相見,太興奮時,也會出乎大家意料的直接奔跑到老師面前來,說出一句不關緊要卻藏了一天的秘密,更有繞著教室跑一圈讓媽媽焦急又憂心的孩子,但隨著一堂一堂課的學習、規範、老師和家長永不放棄的決心下,音樂自然解決了這一切。
孩子的行為在多年後被師長提及,常常笑而不承認,或更到青春期時覺得幼時舉止不可思議,因為身心成長了,在生理上及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經歷了不同的努力,有些形於外的易查覺,而形於內的也只有親如父母,及擔任指導的師長了然於心,點滴在心頭了,今就音樂教育與孩子成長有關的重要課題一感覺統合做一探討,並從心理學討論如何藉由音樂的學習及教育的角度切入,培養出專注力集中及具思考力的孩子。

首先了解感覺統合的意義為何?有些生理問題,如出麻疹、骨折或近視等等,情況是一目了然的,但像學習困難或行為情緒違常等問題所在,就沒有那麼明顯。一些聰明的孩子,雖有好的學習環境,有父母的關愛,但學習成果卻不佳,行為也常令家長操心,這些現象多由於腦中對各種感覺統合不良所引起,雖外表不易看出,但在學童世界中到處存在著。
感覺統合是把各種感覺輸入組合起來,運用在身體內外知覺、順應反應、學習過程、及神精機能的發展,經由感覺的統合,神精系統不同的部分才能整體一起工作,使得個體和環境能順利的接觸並感受到滿足。

我們身上不同的感覺,提供內臟、四肢等身體各部門的情況,眾多的感覺傳入腦中,腦部必須把這些感覺,全部組織好,尋找出感覺的位置和種類,並下達命令,讓眾多感覺整體性的統合,腦部進而用這些感覺來形成認知與學習,並和環境產生互動的進展。

在母體子宮中,胎兒的腦感受到母體運動時,感覺就已開始組合了,嬰兒期中,感覺產生了大量的組合例如爬、站立。孩童期藉著玩耍,把身上的感覺、重力、聲音、視覺組合起來,形成多樣的感覺統合,而遊戲是讓感覺統合的順應反應,孩子學會組合遊戲,將也就善於安排學校功課,成人後的也是有條理的人。而7歲前,人腦是處理感覺的機能,他的順應反應多是肌肉型和運動型的,不是心智型的,因此稱為「感覺運動發展」的年齡,經由談話,遊玩,以及學習的事務經驗中所產生的感覺統合,奠立了讀書、寫字及良好行為所需的更複雜的感覺統合基礎。因此7歲以前,是重要的發展契機,感覺統合組合較佳的孩子,長大後較易學得心智和社會技巧,腦部感覺統合好時,足夠應付環境要求,孩童反應會有勝任,啟發和滿足感。但有些學童在剛接觸時,外看似正常、智力測驗也顯示正常或甚至很高的智商,在學習上卻一再有情緒適應欠佳的情形,也就是統合能力較弱些。孩子3~7歲是感覺統合的重要時期,這時大腦數能接受感覺,也最能組織感覺,我們觀察孩子跑、跳、扭鬥、攀爬等等活動,他們覺得好玩,卻在玩中形成進一步的感覺統合,在平衡方面,使得手眼協調,在嘗試危險事時,學習明瞭感覺與動作間力限度,而在與重力相抗衡時,最後與強而有力的力量妥協, 這也是運動普受孩子喜愛的因素之一,因為能滿足神精系統的發展需要,而神精系統是身體接受外來刺激後,反應在肢體並協調情緒、思想記憶及學習的一種接收過程。

神經系統包括兩個大腦半球,一個小腦、腦幹、脊髓及分佈在全身的許多神經,每一構造包含了許多神經細胞,稱為神經原(neurons),每一神經原有一根纖維,沿著纖維方向傳導訊息,神經原主要任務是把我們身體和周遭的狀況通知大腦,以便下令操取行動和思想,而腦主要是一部感覺處理機器,感覺統合是感覺刺激輸入組織的過程,若是腦功能是整體性且平衡的,身體的反應就很靈敏,學習也容易,結果自然有良好的行為。

神經系統內所包含的兩個大腦半球,分別在頭的兩邊,在大腦半球內還有「邊緣系統」,這一神經原構造影響以情緒為基礎的行為。並且調節感覺輸入後的情緒反應及成長。
另一方面影響學習的大腦半球外層,稱為大腦皮層,裡面含有一區域處理視覺,有一區域負責解釋環境所傳來的聲音,有一區域負責語言,有很大區域負責解釋身体的感覺,還有若干區域負責對身体的控制及眼睛運動。人類藉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再加上本体感受(指筋肉收縮與伸張、彎曲、推拉及關節壓縮而引起的感覺訊息)。和前庭感覺來刺激整個神經系統的發展,進而使大腦發揮其功能。這當中,前庭系統是很敏感的,前庭核在懷孕後第九週就已出現,在第十或十一週便發揮功揮功能。在子宮中的第五個月,前庭系統連同觸覺與視覺一起供給胎兒大腦全部的感覺輸入,可以說在整個懷孕期間,母親均以身体的運体來刺激胎兒的前庭系統,但究竟什麼是前庭感覺呢?在外耳的另一頭就是內耳,內耳包括了由骨質組成的複雜結構。這結構稱為『迷路』,是由希臘字而來,『迷路』包括兩邊的聽覺接受器及兩種前庭接受器,因此就生理構造的了解看來,聽力直接影響人類,是自母親胎中就已形成。
另一方面,觸覺經由神精原的傳遞,對大腦產生了知道疼痛、冷熱、情緒反應、自動行為、思想記憶,以及做決定的反應。

我們大部分的學習,又必須經由感覺系統來進行,較知識性及學業上的學習就在大腦皮層中進行,若孩子能學習組組織他的腦將使學習更加順利。
腦幹中前庭神經核是感覺肌肉、關節、皮膚、視覺和聽力的輸入訊息,甚至也把腦其他部位包括大腦皮質的神經訊息一起組合起來,這些早在懷孕第9週就開始的操作也奠立了視覺和聽覺的發展基礎。

前庭並負責對空間感覺的掌管,前庭異常時,人多的地方,感到難以判斷某人在那裡,四處走動時覺得不知要多近才好,常常靠太近而觸怒他人,其實是與管教無關的前庭發育在搗蛋罷了。
另外各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等等情緒,也是神精系統的機能表現,由邊緣系統所掌管。
藉由以上對感覺統合的探討,我們了解到生理的發育,影響孩子的學習,衡量孩子的學習需要,加以人格發展中兒童心理的需求 。

用營造教育的情境與機會,幫助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也刺激生理的平衡成長,是家長及指導老師的共同目標,音樂的學習上,藉由聽、唱、彈、讀、寫的學習經驗,孩子在(聽音)時專注力的培養,(歌唱)時長短的樂句及歌詞記憶,(彈奏)時讀譜、聽力及手指觸覺的神經系統連結統合,(寫譜)時對紙上符號的認識及記憶,每一項都在訓練孩子的統合能力,同時刺激腦皮質的成長,使知識同時編織在大腦成長中,又同時優美的樂聲中,含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更刺激大腦中重要的前庭及邊緣系統,並且在生活中,隨時可溶入音樂的學習,孩子在快樂或悲傷時,學過的歌曲或音樂氣氛便不由自主的進入腦中及心裡,或藉曲彈奏樂器及哼唱來表達。相信學過音樂的人都能體會,音樂是上天送給人類最美的一份禮物,因為有感覺的神經系統來享受學習,又從學習中刺激感覺神精,另外和環境互動學習的同時,又產生了情感教育。

因美麗事物而受感動的能力,是情操教育上很重要的一面。而情操教育所保有的重要功能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行動方式,例如溫柔善待他人或是體諒他人立場,但這些行動也必須具有高度的思考能力為基礎,所以也是一種知性教育的培養,對於孩子將來人際互動及社會關係都有長遠的影響。

在音樂的情境學習中,幼兒藉由模仿來吸收新知已是一種本能,音樂教室中的氣氛活潑、生動、自由,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啟發,教育理論上泰勒(L, Tyler)曾經提出極有價值的建議,他指出學習最重要的氣氛是開放(openness)、接受和允許。開放不是漫無秩序,而是讓學生有充分機會參與學習秩序的建立,活用其創意立表達其感情,開放情境下的學生,主動性、好奇和負責的勇氣也較易流露出來,另外在音樂教育中,音高的辨別、音樂的欣賞,也促使孩童判斷力的養成畢,藉由知識的學習,音感的培養,建立獨自思考及判斷的能力。

在教室中,常見平時活潑的孩童,一坐上琴椅專注的彈奏表演時,前一刻的燥動馬上平靜無痕,有時專心到嘴開開彈奏而不自覺,只為了用雙手表達出他內心感受的音樂,為師的我常常在這一刻享受豐收的喜悅和百分之百的感動,彈奏結束傳來的掌聲中,同時可見笑容燦爛如三朵花的學生、老師及陪伴學習的家長。

在完成一曲彈奏的過程中,孩子經驗改正彈奏技巧的一次一次磨鍊,已從中培養出學習責任及服從的紀律,挫折容忍度也在音樂的要求上獲得經歷,而在欣賞同伴表演時,更能考慮對方感受而表現現出優良的舉止,不但有禮貌的養成機會又是群體意識(groupconscious)的潛意識學習,而禮貌和態度也正是音樂教育中,能長期陶治的情操。這些兒童心理上的人格教育,在音樂學習中同時讓孩子從言談舉止中學習,便是氣質的養成了。

學音樂的孩子除了聽、聞、嗅、味、觸五感之外,又多具一份「動感」,在音樂的律動中,身體便自然感應了動感的訓練,這是光靠知識的學習得不到的珍貴禮物,動感佳的孩子,肢體語言豐富,想像力佳,又是團體的帶動者,也是一種領藉氣質的養成。身為音樂教育者,在指導啟發的同時,兼負了神聖的使命及責任,相信藉由關懷和愛為出發,如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動機層次理論中所提,從生理需求、安全及保護的需求、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中來了解孩子,並製造學習動機,讓音樂的學習與環境的互動下,音樂的幼苗茁壯成長。


作者: 功學社復興山葉教室  林舒泠講師

版權所有  複製盜用必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