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感覺統合與音樂教育

從事幼兒音樂教育拾餘年以來,見過無數的幼童從零開始到勇敢步上舞台表現學習成果,當孩子坐在鋼琴上,敲下琴鍵的一刻,感動的不只是台下的觀眾,更有指導老師和家長的會心與安慰,殊不知這背後的酸甜苦辣,是老師、幼童、家長之間的長期三角關係培養出的學習默契。在掌聲中,曾經憂心的父母,含淚的眼神和老師交會,舞台上的琴聲,聲聲彈出我們累積多年的關愛和對未來學習之路的答案,每當想到孩子的一生因為音樂的學習因此而變得豐富和不同了,這種滿足感就是支持我在音樂教育上持續努力的動力所在了。

在一班接著一班的孩子進到音樂教室來時,天真的臉龐帶著笑唱出稚嫩的童音,有時並不是安份的處於教室之中,因為期待和老師及學習同伴相見,太興奮時,也會出乎大家意料的直接奔跑到老師面前來,說出一句不關緊要卻藏了一天的秘密,更有繞著教室跑一圈讓媽媽焦急又憂心的孩子,但隨著一堂一堂課的學習、規範、老師和家長永不放棄的決心下,音樂自然解決了這一切。
孩子的行為在多年後被師長提及,常常笑而不承認,或更到青春期時覺得幼時舉止不可思議,因為身心成長了,在生理上及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經歷了不同的努力,有些形於外的易查覺,而形於內的也只有親如父母,及擔任指導的師長了然於心,點滴在心頭了,今就音樂教育與孩子成長有關的重要課題一感覺統合做一探討,並從心理學討論如何藉由音樂的學習及教育的角度切入,培養出專注力集中及具思考力的孩子。

首先了解感覺統合的意義為何?有些生理問題,如出麻疹、骨折或近視等等,情況是一目了然的,但像學習困難或行為情緒違常等問題所在,就沒有那麼明顯。一些聰明的孩子,雖有好的學習環境,有父母的關愛,但學習成果卻不佳,行為也常令家長操心,這些現象多由於腦中對各種感覺統合不良所引起,雖外表不易看出,但在學童世界中到處存在著。
感覺統合是把各種感覺輸入組合起來,運用在身體內外知覺、順應反應、學習過程、及神精機能的發展,經由感覺的統合,神精系統不同的部分才能整體一起工作,使得個體和環境能順利的接觸並感受到滿足。

我們身上不同的感覺,提供內臟、四肢等身體各部門的情況,眾多的感覺傳入腦中,腦部必須把這些感覺,全部組織好,尋找出感覺的位置和種類,並下達命令,讓眾多感覺整體性的統合,腦部進而用這些感覺來形成認知與學習,並和環境產生互動的進展。

在母體子宮中,胎兒的腦感受到母體運動時,感覺就已開始組合了,嬰兒期中,感覺產生了大量的組合例如爬、站立。孩童期藉著玩耍,把身上的感覺、重力、聲音、視覺組合起來,形成多樣的感覺統合,而遊戲是讓感覺統合的順應反應,孩子學會組合遊戲,將也就善於安排學校功課,成人後的也是有條理的人。而7歲前,人腦是處理感覺的機能,他的順應反應多是肌肉型和運動型的,不是心智型的,因此稱為「感覺運動發展」的年齡,經由談話,遊玩,以及學習的事務經驗中所產生的感覺統合,奠立了讀書、寫字及良好行為所需的更複雜的感覺統合基礎。因此7歲以前,是重要的發展契機,感覺統合組合較佳的孩子,長大後較易學得心智和社會技巧,腦部感覺統合好時,足夠應付環境要求,孩童反應會有勝任,啟發和滿足感。但有些學童在剛接觸時,外看似正常、智力測驗也顯示正常或甚至很高的智商,在學習上卻一再有情緒適應欠佳的情形,也就是統合能力較弱些。孩子3~7歲是感覺統合的重要時期,這時大腦數能接受感覺,也最能組織感覺,我們觀察孩子跑、跳、扭鬥、攀爬等等活動,他們覺得好玩,卻在玩中形成進一步的感覺統合,在平衡方面,使得手眼協調,在嘗試危險事時,學習明瞭感覺與動作間力限度,而在與重力相抗衡時,最後與強而有力的力量妥協, 這也是運動普受孩子喜愛的因素之一,因為能滿足神精系統的發展需要,而神精系統是身體接受外來刺激後,反應在肢體並協調情緒、思想記憶及學習的一種接收過程。

神經系統包括兩個大腦半球,一個小腦、腦幹、脊髓及分佈在全身的許多神經,每一構造包含了許多神經細胞,稱為神經原(neurons),每一神經原有一根纖維,沿著纖維方向傳導訊息,神經原主要任務是把我們身體和周遭的狀況通知大腦,以便下令操取行動和思想,而腦主要是一部感覺處理機器,感覺統合是感覺刺激輸入組織的過程,若是腦功能是整體性且平衡的,身體的反應就很靈敏,學習也容易,結果自然有良好的行為。

神經系統內所包含的兩個大腦半球,分別在頭的兩邊,在大腦半球內還有「邊緣系統」,這一神經原構造影響以情緒為基礎的行為。並且調節感覺輸入後的情緒反應及成長。
另一方面影響學習的大腦半球外層,稱為大腦皮層,裡面含有一區域處理視覺,有一區域負責解釋環境所傳來的聲音,有一區域負責語言,有很大區域負責解釋身体的感覺,還有若干區域負責對身体的控制及眼睛運動。人類藉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再加上本体感受(指筋肉收縮與伸張、彎曲、推拉及關節壓縮而引起的感覺訊息)。和前庭感覺來刺激整個神經系統的發展,進而使大腦發揮其功能。這當中,前庭系統是很敏感的,前庭核在懷孕後第九週就已出現,在第十或十一週便發揮功揮功能。在子宮中的第五個月,前庭系統連同觸覺與視覺一起供給胎兒大腦全部的感覺輸入,可以說在整個懷孕期間,母親均以身体的運体來刺激胎兒的前庭系統,但究竟什麼是前庭感覺呢?在外耳的另一頭就是內耳,內耳包括了由骨質組成的複雜結構。這結構稱為『迷路』,是由希臘字而來,『迷路』包括兩邊的聽覺接受器及兩種前庭接受器,因此就生理構造的了解看來,聽力直接影響人類,是自母親胎中就已形成。
另一方面,觸覺經由神精原的傳遞,對大腦產生了知道疼痛、冷熱、情緒反應、自動行為、思想記憶,以及做決定的反應。

我們大部分的學習,又必須經由感覺系統來進行,較知識性及學業上的學習就在大腦皮層中進行,若孩子能學習組組織他的腦將使學習更加順利。
腦幹中前庭神經核是感覺肌肉、關節、皮膚、視覺和聽力的輸入訊息,甚至也把腦其他部位包括大腦皮質的神經訊息一起組合起來,這些早在懷孕第9週就開始的操作也奠立了視覺和聽覺的發展基礎。

前庭並負責對空間感覺的掌管,前庭異常時,人多的地方,感到難以判斷某人在那裡,四處走動時覺得不知要多近才好,常常靠太近而觸怒他人,其實是與管教無關的前庭發育在搗蛋罷了。
另外各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等等情緒,也是神精系統的機能表現,由邊緣系統所掌管。
藉由以上對感覺統合的探討,我們了解到生理的發育,影響孩子的學習,衡量孩子的學習需要,加以人格發展中兒童心理的需求 。

用營造教育的情境與機會,幫助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也刺激生理的平衡成長,是家長及指導老師的共同目標,音樂的學習上,藉由聽、唱、彈、讀、寫的學習經驗,孩子在(聽音)時專注力的培養,(歌唱)時長短的樂句及歌詞記憶,(彈奏)時讀譜、聽力及手指觸覺的神經系統連結統合,(寫譜)時對紙上符號的認識及記憶,每一項都在訓練孩子的統合能力,同時刺激腦皮質的成長,使知識同時編織在大腦成長中,又同時優美的樂聲中,含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更刺激大腦中重要的前庭及邊緣系統,並且在生活中,隨時可溶入音樂的學習,孩子在快樂或悲傷時,學過的歌曲或音樂氣氛便不由自主的進入腦中及心裡,或藉曲彈奏樂器及哼唱來表達。相信學過音樂的人都能體會,音樂是上天送給人類最美的一份禮物,因為有感覺的神經系統來享受學習,又從學習中刺激感覺神精,另外和環境互動學習的同時,又產生了情感教育。

因美麗事物而受感動的能力,是情操教育上很重要的一面。而情操教育所保有的重要功能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行動方式,例如溫柔善待他人或是體諒他人立場,但這些行動也必須具有高度的思考能力為基礎,所以也是一種知性教育的培養,對於孩子將來人際互動及社會關係都有長遠的影響。

在音樂的情境學習中,幼兒藉由模仿來吸收新知已是一種本能,音樂教室中的氣氛活潑、生動、自由,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啟發,教育理論上泰勒(L, Tyler)曾經提出極有價值的建議,他指出學習最重要的氣氛是開放(openness)、接受和允許。開放不是漫無秩序,而是讓學生有充分機會參與學習秩序的建立,活用其創意立表達其感情,開放情境下的學生,主動性、好奇和負責的勇氣也較易流露出來,另外在音樂教育中,音高的辨別、音樂的欣賞,也促使孩童判斷力的養成畢,藉由知識的學習,音感的培養,建立獨自思考及判斷的能力。

在教室中,常見平時活潑的孩童,一坐上琴椅專注的彈奏表演時,前一刻的燥動馬上平靜無痕,有時專心到嘴開開彈奏而不自覺,只為了用雙手表達出他內心感受的音樂,為師的我常常在這一刻享受豐收的喜悅和百分之百的感動,彈奏結束傳來的掌聲中,同時可見笑容燦爛如三朵花的學生、老師及陪伴學習的家長。

在完成一曲彈奏的過程中,孩子經驗改正彈奏技巧的一次一次磨鍊,已從中培養出學習責任及服從的紀律,挫折容忍度也在音樂的要求上獲得經歷,而在欣賞同伴表演時,更能考慮對方感受而表現現出優良的舉止,不但有禮貌的養成機會又是群體意識(groupconscious)的潛意識學習,而禮貌和態度也正是音樂教育中,能長期陶治的情操。這些兒童心理上的人格教育,在音樂學習中同時讓孩子從言談舉止中學習,便是氣質的養成了。

學音樂的孩子除了聽、聞、嗅、味、觸五感之外,又多具一份「動感」,在音樂的律動中,身體便自然感應了動感的訓練,這是光靠知識的學習得不到的珍貴禮物,動感佳的孩子,肢體語言豐富,想像力佳,又是團體的帶動者,也是一種領藉氣質的養成。身為音樂教育者,在指導啟發的同時,兼負了神聖的使命及責任,相信藉由關懷和愛為出發,如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動機層次理論中所提,從生理需求、安全及保護的需求、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中來了解孩子,並製造學習動機,讓音樂的學習與環境的互動下,音樂的幼苗茁壯成長。


作者: 功學社復興山葉教室  林舒泠講師

版權所有  複製盜用必究





幼兒音樂啟蒙與全腦開發

幼兒潛能用音樂來激發:學音樂的孩子氣質佳,學習力更強
在人類大腦中,右腦是司掌音樂的,而右腦中活躍的學習腦波,也會將音樂訊息吸入大腦中逐漸累積,並且自然流露在思想及行動中,且6足歲前的幼兒是右腦最活躍,學習腦波最富功能的階段,因此幼兒期音樂教育比任何時期更有實際功效也是氣質養成的重要契機。
另一方面幼兒的生理及心理都在發育中,與腦波學習同等重要的,便是肌肉的學習,一般兒童所學習的游泳和騎腳車或成人所學的開車,如果光背誦方法作理論式學習是沒用的,而是要用肌肉的運作去學習,並儲存在潛能中就會很自然學會,並且終生不會忘掉,這就是由右腦掌司的學習腦波所發揮的功效了,其實幼兒在學習語言方面也是藉由聲音、影像、行為這些聽、看、觸覺的交互學習來自然吸收,並且能神奇的儲存在記憶中。
音樂中的旋律及節奏感透過聲音及振動的頻律,輸入並儲藏在右腦的潛能中,並慢慢累積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在心靈感受及行為思想上豐富人類的生活,所以長年沉浸在音樂生活的人們,無論外表美醜如何,總會自然流露出一股動人的魅力來,這就是音樂養成氣質的原因了,因此,有計畫地進行幼兒音樂教育,對成長中小寶寶的氣質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用音樂開發幼兒的智慧:學琴的孩子不變壞,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大腦的生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學習力是跟隨著初生的生命隱藏在幼兒的大腦裏,也就是大腦皮質部分,特別是人類的右腦是司掌感性功能,但是出生不久後,大腦便開始長出新皮質部分這是腦細胞之間得以連繫溝通的突出物,也是人類邏輯思考發展的來源。
從0-6歲間是大腦新皮質從生長到成熟的階段,在思考運作上也逐漸取代古皮質而成為主角的地位,到了7歲後新皮質就已完成了大約85%的組織,這時邏輯思考就開始迅速成長而有了理性的啟發,但另一方面,古皮質中隱藏的學習力,卻也很快的衰退,甚至停止,所以觀察6歲前的幼兒,發現不但學習模倣力強,尤其在音樂及語言方面就像海綿吸水一般的迅速,但到6歲以後,雖漸漸有合理性的邏輯思考力,而學習力卻大不如6歲前,其主要原因便是在此。

目前坊間有左右腦平衡訓練及全腦開發的課程,都是從這方面作嘗試性的努力,在人類大腦生理產生重要變化及演化時,音樂又代表怎樣的角色呢?它如何影響人類大腦成長與智慧提升呢?可以從兩方面來論述

(一)、人類古皮質的功能多潛藏在右腦,而右腦又稱音樂腦及感性腦,是掌管聲音思考運作的功課,並且右腦主要運作就是α學習腦波,這種腦波是以聲音,影像的訊息為主要運作的材料並且快而自然的吸收再藏在大腦中,所以經常聆聽音樂可以刺激α學習波更活潑運作力也增強,對學習能力的提昇有直接的幫助,另一方面由於α學習波頻率短,適合短波的重複接收,所以幼兒喜歡重複簡短的訊息,也因此幼兒適合簡短的古典小品來欣賞及學習。

(二)、音樂影響幼兒智慧的另一原因是因為音樂是用音符作組合來描述自然景象或事件不像文字組合上必須遵守嚴格的邏輯體系,用音符組合的音樂是聽覺作直接感受,屬右腦的思考運作,不必受左腦推論邏輯思考所限,因此,音樂創作也較不受限,可以由個人的創意及憑靈感來發揮想像力作組織,是屬水平式的思考,不像文字符號,必須有垂直思考體系的限制,有計畫的培育幼兒接受音樂教育,使孩子思考模式也逐漸習慣水平思考的轉換形式,可以訓練孩子更活潑更富想像力及創造力。

音樂啟蒙的計劃和方法
幼兒音樂教育涉及人類的本能,大腦生理學、心理學方面的理論,以及一些音樂方面、文化方面的專業知識,本人因從事幼兒音樂教育拾數年來,感受及體驗幼兒的潛力無窮,並且在鍵盤彈奏的指導上,明顯見到表現力及技巧克服上逐步展現能力的孩子,在其他才藝或數理方面學習也能開發出亮眼成績,進而對潛能開發和音樂教育間的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查閱相關之書籍及醫學報導,來研究適合幼兒的指導法,盼能從中貢獻音樂教育來開啟下一代更廣角度的學習力、培育未來主人翁具高IQ高EQ的美麗人生,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命無法重新來過,孩子的前途更要仔細的考量和計畫。
在懷胎過程中,很多醫學報告顯示,在第4個月或第5個月初,胎兒有了五感第一種感覺家那便是聽覺,到了約第7個月,聽覺已有相當程度的成熟,可以聽到母親體內外的各種聲音,在羊水中的胎兒,對聲音的感覺有如同潛伏在水裡聽水外面傳來的聲音一樣,雖然聽來不會很清晰,但胎兒對聲音高低頻率及振幅的確也會有所反應。
除了母體內血管流動及心臟跳動的所謂內音外,最經常進入胎兒聽覺的應屬母親說話的聲音,並且自懷孕第5個月起,便可以透過聽覺影響胎兒大腦的學習,便是所謂的胎教。
幼兒心理及學習能力養成,最重要是讓他取得和外界正常的溝通,與小寶寶,作溝通的方法,包括有玩具、看圖畫、遊戲、玩耍、稍大些有玩沙、粘土等等,都是為了幫助小寶寶與外界取得溝通,以刺激其學習的方法。但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最直接、容易且可以長期不斷的便是音樂的溝通,如前所述,胎兒最先長成的器官是大腦,五感中最先有的是聽覺(約懷孕第4個月起),所以聽覺與大腦關係密切。聽覺在心理及學習能力的養成些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進入幼兒學習的黃金期3歲至6歲間,培養聽、唱、彈、讀、寫的音樂基礎教育,對學習音樂的幼兒是不可或缺重要種子,運用聽覺最敏銳及快速成長時期藉由小班團體教學來施予不同調性的單音、和絃、或短樂句的模聽唱,加強其絕對音感的能力建立,藉由快樂的歌謠學唱、感受不同節奏型態的音樂性,如進行曲風格的、拉丁風格的、搖滾風格的…等等,這些快樂的聽、唱學習、藉由遊戲或指導老師的引導,來感受音符強弱、快、慢、音樂氣氛的快樂、悲傷,增強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及培養對音樂的興趣,更可藉由音樂鑑賞來培養想像力,及各種樂器的認識,並運用聽覺分辨出不同的音色,因此從欣賞音樂中、故事的導入、曲式段落的不同曲想變化,來培養孩子的學習專注力,隨著成長、學習專注力的持續時間便會不斷的增長,而最美好的是藉由音樂來開發學習力,不但是直接又無學習負擔的學習方式更是成就專心學習的良好訓練。
在彈奏學習前,先建立了聽、唱的基礎,並加入讀譜的趣味教案編排,待正式進入彈奏時,小肌肉也得到適度的運動訓練,便是手眼協調及專注力的最佳練習和訓練了,從幼兒最專心的20秒,慢慢隨著小小練習曲、有趣的8小節單手短曲彈奏,一直一直延長學習及練習的時間,待小肌肉發育成型時,從簡單的畫圓圈塗色彩來培養孩子讀譜及美感的啟發,從畫音符中同時也建立了大腦思考的表達力,這些藉由團體教學中產生動力及運用模仿力強的幼兒特性,是充滿趣味的適齡教育。
而聽覺在五感中,尤其重要,聽覺與大腦有直接連繫,所以在人格養成及智慧能力培養,有其獨特的影響力。
聽覺在懷胎第6個月時已相當成熟,在人類感官中,以聽覺最快完全發育完整是在4~5歲之間,所以在這到達完全成熟的聽覺發育期,更應儘量使聽覺能力獲得良好的充分發展,因此以3歲為中心,下由0歲開始上至6歲期間若有計畫讓孩子接受較高等的音樂教育,孩子長大後,雖不一定成為音樂家,但也一定會是音樂愛好者,並且在學習事務上具有學習音樂中所訓練出的耐心、恆心及較高的挫折容忍力,因為彈奏及拉奏各項樂器,必須藉由多次的反覆練習及錯誤的修改,最終完整流暢演奏出來,這背後的時間花費,便累積豐富的學習經驗和感覺統合的訓練。
在團體班的教學中安排律動的學習,由身體不同部位隨音樂舞動中自然感受了音樂中的Beat,音樂性及強弱拍的感應都因此而顯得輕鬆自然,但必須了解不同年齡時期所能做到的動作,以音樂為主來設計手部小肌肉的握放練習,身體中手、腳、膝、肘的關節運動,在連貫的動作中,同時訓練節奏感,音樂性及大腦的反射能力。
聞名全世界的日本○歲教育家七田真博士,在幼教的論點便是主張右腦開發論,他認為進步的工商社會顯得功利,理性,而人口又過度膨脹,社會暴力及國際緊張等等人類的危機,都是由於蔑視右腦的功能,逐漸缺乏想像創造力的緣故而右腦開發最有效是在六歲前,所以○歲教育成功與否對人類未來有重大的影響,這當中音樂教育更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綜合七田真博士的重大發現,大腦生理學及心理學的生長如下:

(一)、大腦生長分上下兩極層:下極層稱古皮質,是與生俱來儲藏人類本能的,而上極層稱新皮質,在出生後逐漸成長,以3歲後發展最快,約6足歲達85%以上,10歲後才定型。

(二)、大腦左右兩極性
左腦:稱理論腦,司掌文字符號邏輯記憶,屬理性運作功能。
右腦:稱音樂腦或感性腦,司掌直覺記憶、聲音、影像、音樂想像力等感性運作功能。
由於右腦掌理潛意識功能,又接近下極層,下極層又隱藏天生本能,所以理想情況下,能左右腦平衡訓練最好,但通常6歲前右腦功能較強,6歲後則偏向左腦的運作發展了。

(三)、大腦活動時產生的腦波與幼兒學習力有密切關係
這種腦波如電氣運作時的電波樣,每秒波動的速度不同而分為α、β、θ及δ,其中以α腦波與人類運作關係最密切。
α腦波約8-14菲爾:使人樂於學習新事務,並直接將訊息輸入大腦。
β腦波約14-30菲爾:當感官有訊號輸入時,β腦波便活躍起來。「要怎麼辦呢?」「如何應付呢」「下一動作是什麼呢?」這一類的運作,便是β腦波。
而β腦波並沒有學習力,只是運用神經組合把心思及注意力集中起來加以判斷處理而已,所以β腦波稱為推論腦波,相反的幼兒期盛行的α學習腦波,卻因屬本能之一又儲存下極層中,所以使幼兒有強大的學習力,但是親愛爸爸媽媽們可要特別的注意了哦!6足歲後以學習力為主的α腦波,就由沒學習力的β腦波代替了。
結論
因此幼兒期有計劃的音樂教育,可以刺激右腦的α學習腦波,進而使下極層本能學習力作高度的激發,下極層能力的增強可以影響上極層成長的品質,及思考模式,也就是說音樂教育,可以影響整個大腦的發達與否。即使超過6歲以後的兒童,為激發α學習腦波再生,有計劃的音樂教育也是一項重要課程,幼兒音樂教育將具體地影響一個人智慧能力高低的基本理論也在於此。


作者: 功學社復興山葉教室  林舒泠講師


版權所有  複製盜用必究